民族古籍文献的释读和语言学研究方法
——以彝文古籍文献《勒俄特依》《玛牧特依》等为例
胡素华
提要:本文以彝文古籍文献研究为例,阐发如何对民族古籍材料进行标注、翻译、训诂和综合研究。具体包括:一、运用现代语言学和传统语文学的理论方法对经典进行阐释,包括民族语的标注方式、翻译范式和词义考据;二、对民族典籍文献的语言文字进行研究,在语法和词汇标注的基础上,进行词法和句法、韵律研究及文字考释;三、对民族典籍文献进行交叉学科和综合性研究。此外,民族古籍文献的双语双文形式以及文献中各民族同源、共生的内容,有益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典籍文献的研究能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继往圣之绝学。
关键词:民族古籍文献 文献语言学 彝文 训诂 史诗
引言
我国民族古籍文献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研究民族语言和文字本体的宝贵材料,也是研究民族文学、哲学、人类学及其他交叉学科重要的保真材料和有力佐证。搜集和整理古籍文献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对这些“冷门绝学”材料进行深入、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其中,对民族古籍文献原典语言的研究是最根本的,其研究目的以汉语言文字为主的中国语言文字学传统(源自于“小学”)是一致的:“一是服务于经典文献的阐释,一是致力于语言文字本身的研究”(华学诚2023)。研究民族古籍文献也有两个主要方向:一是释读古籍文献,阐释其相关的文、史、哲内涵;二是用古籍文献材料来进行民族语言文字学研究。于前者语言文字学是研究工具,是“语文学(philology)”;于后者语言文字学是研究目的,属于“文献语言学(ancient text linguistics)”。二者之间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语文学”是“用语言学来研究书面语言文字”(王力2016:3),是研究古代典籍中的文、史、哲的学问;而“文献语言学”则是“以书面文字为材料来研究语言的学问”(参看冯胜利2016)。此外,当代“语言类型学”归纳出的语言共性、重要的研究参项、语言描写标注范式对参考文献较少的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另一项民族古籍文献的重要任务是翻译,将民族文字翻……
本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彝文文献《玛牧特依》译注及语言学与哲学研究(2018VJX05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重大项目“面向语言生态学的语言接触知识库研究(22JID740002)”资助。匿名评审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在此谨致谢忱!文中错漏概由笔者负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