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流变
马锦卫,曹晓蓉 | 西南民族学院预科部
摘 要:本文通过史籍考释、田野调查 , 对彝族宗教的产生、发展、演变等文化现象进行了阐述 , 提出彝族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宗教信仰 , 并定论自然崇拜产生自母系氏族社会 , 祖先崇拜产生自父系氏族社会
关键词:宗教;信仰;传承;流变;
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原始理念的彝人, 坚信一种超越人自身力量的存在, 这就是神灵。彝人称[si33SE33], 他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你, 与你同在。彝史诗《勒俄特依》中对物种起源述:雪子十二子, 有血的六种, 无血的六种。无血六种是:草为第一种, 分支出去后, 住在草原上, 遍地都是黑地草。宽叶树为第二种, 柏杨是雪子。针叶树为第三种, 住在杉林中.水筋草是第四种, 水筋是雪子。铁灯草是第五种, 住在沼泽边。藤蔓是第六种, 住在树根岩壁边。有血六种是:蛙为第一种, 派生出三家, 住在水池边, 蛙类的长子, 成为癞蛤蟆, 住在土洞中。蛙类的次子, 成为红田鸡, 住在溪水边;蛙类的幺子, 成为绿青蛙, 住在屋檐下。蛇为第二种, 蛇类长子分出后, 住在峭岩陡壁下, 成为龙蛇的土司;蛇类次子分出后, 住在阴混沟谷里, 成为常见的长蛇;蛇类幺子分出后, 住在沼泽水池边, 成为红嘴蛇。鹰为第三种, 鹰类长子分出后, 就是天空的神鹰, 成为鸟中的皇帝, 住在白云山;鸟中的土司, 就是花孔雀, 住在东海边;鸟中的头目, 就是天空的飞雁, 住在谷戳戳洪山。鹰类次子分出后, 成为普通的鸟类, 它的老大分出后, 成为黑色秃头鹰, 住在杉林里;它的老二分出后, 成为白色鹤子, 住在呷洛列鄙。熊为第四种, 黑熊分三家, 住在深山老林里, 黑熊繁殖无数量。猴为第五种, 猴类分三家, 住在树林和岩上, 猴类繁殖无数量。人为第六种, 人类分布遍天下。史诗对人与物起源于同祖之说告诉我们:人与物皆有灵, 从而演生出彝人之万物有灵论。在万物之灵中祖先灵能保佑后人, 光照千秋。因此, 在彝区每个社区, 处处可见祭奠祖先, 超度祖灵, 驱鬼招魂等祭祀仪式。这种仪式尽管历史更替变换, 万朝叠起叠落, 时代变迁尽然, 但仍在彝区社会中流传着、演生着。在这种形式多样, 规模各异的宗教活动中, 毕摩、苏尼、卓阜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档次的祭祀师。
本文拟就神与毕摩的起源说, 通神灵的毕摩, 具有巫术能力的苏尼为内容, 对彝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流变进行分析。
一、神与毕摩的起源说
“万物有灵论是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1]凉山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自然崇拜中, 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神的信仰。对祖先的崇拜, 主要表现为替父母辈“安灵”与“送灵”这一维系父系氏族血缘纽带而产生的一种祖先崇拜的隆重仪式。纵观彝族宗教理念和宗教现象, 以自然崇拜为基础, 信仰祖灵为核心构成了全部彝族的宗教观。根据宗教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传承的史料分析, 彝族宗教观中自然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 祖先崇拜产生于父系氏族时期。彝族谱系中, 父子连名的开始, 可视为彝族父系氏族社会的开始, 父系氏族的产生也就是祖先崇拜的开始。父子连名体现了后代对祖先的敬意、崇拜和眷恋。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 在彝族母系社会阶段, 人们基本没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固然把自然视为不可知的神物, 因此也就产生了彝母系氏族社会中的自然崇拜。但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 人们认识到有些自然现象是可以改造、可以控制的。并且能改造自然的是人, 而在对自然改造之生产过程中, 男性的力量、作用、能力显得越来越突出, 从而使彝母系氏族社会被父系社会所代替;彝自然崇拜被祖先崇拜所替代。以父子连名为典型实例的彝人对祖先的敬仰、眷恋而演生出的祖先崇拜, 祖灵信仰得以产生、发展、延续。
宗教理念的形成过程是宗教形式发展的过程, 随着各种祭祀仪式的开展, 彝毕摩、苏尼等这些通鬼神、居于人与神之间的祭师也就产生了。
宗教、仪式、毕摩、苏尼在彝人理念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但往往视为一体, 是一个范畴的几个方面。那么, 彝族社会中对宗教、仪式、毕摩、苏尼的产生、发展有哪些认同?
1、民间传说
在很久以前, 有一富贵人家之少年, 每天早晨都带一头牛去食草, 其女管家发现少年每日很准时, 她觉得有些奇怪。有一日这女管家用一根白线将牛尾拴住, 留下线头, 等少年牵牛走一阵后, 尾随而来, 她见在一窝树上有神鸟正向下吐血, 当鸟见女管家来时, 惊飞而去, 少年很生气地大骂女管家:只差一点天上送来的经书就到手了, 人间就会出现通天地之间的圣人—毕摩。啊!真可惜……后来少年未能成毕摩, 神鸟传的经书, 部分流传于人间, 彝人做尼牡措毕时, 必载杉树或松树一株或数株, 由此而来。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神树与彝人尼牡措毕中所用的树形相似, 其作用相同。
2、史籍流传
在古滇国、夜郎国到南诏国时期, 彝人分“兹、莫、毕、格、卓”五种职位。其中“毕”是专门负责祭祀活动的人, “兹”是最高统领, “莫”是协助“兹”进行统治的人, “格”是有技术的手工业生产者, “卓”是农牧业生产者。可见, 在彝古代社会中, “毕”作为一种职业, 其地位仅次于统治者。宗教、祭祀、仪式具有相当规格和地位。古滇国、夜郎国、南诏国属南北朝到唐时期, 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毕”从古到今, 经久不衰, 今凉山美姑2002年调查统计, 有毕摩8000多人, 经典330多种, 经书13万多卷。
3、毕摩对“尼牡措毕”的原流说
远古的时候, 当如波日格诞生八代后, 到了阿居阿措这一代也都不明事理, 没有思想, 没有文明, 因此就决定找毕摩做法, 而彝区只有天上丘毕底都一家毕摩, 阿居阿措就先后派了各种走兽、飞禽、爬虫去请毕底都家的毕摩, 派去的使者都被打伤杀伤, 丘毕底都家毕摩不愿来。后请阿普俄散 (彝中一祖神) 去请, 丘毕底都家同意了。并在其房屋上方的竹林中, 砍下三根竹, 竹头三节做成三把神签分别给三个小毕摩, 竹中三节做成三块神扇给三个小毕摩, 竹尾三节做成三个神笠给三个小毕摩, 派遣他们到人家做文明、平安法式。三个小毕摩找来喊鸟斯木、梯伍思呷 (树名) 来到阿居阿措家的村子。丘毕毕摩来了后要求:毕为上方而来, 上方要修金桥, 上方需送污秽走;毕为下方而来, 下方要修铁桥, 下方要做猴尼牡;毕为中间而来, 中间要做银桥, 中间要做人尼牡。尼牡无崖石, 天空架石桥, 石桥未架成, 屋檐下石头堆上全是鸡。砍来松树做神枝, 做成了金银神枝, 金银神枝堆满地。有识之士插神枝, 银面对金面, 插又插在土地上, 鹿子后面不跟獐子, 牲畜之中有绵羊, 不拴雄鸡和锦鸡, 火塘坑内烧石块, 白秽污秽分别毕三次, 各种疾病分别毕三次, 文明平安分别毕三次。至此之后, 人间开始有了文明、平安、发展。[2]

4、彝文典藉《颂毕祖经》中的记载
毕摩起源于天, 木毕史楚毕起源, 毕摩起源于地, 体毕乍穆毕起源。在木毕史楚和体毕作穆还没有毕之前, 最先还有始兹始德毕, 然后有尼能人作了十代毕。尼能的谱系为:泥能—等库—库木—四兹—恩木—兹阿土—土阿衣—衣阿四—四际兹—阿支。尼能人本来心灵又多知, 但后来心不灵不多知了。因为他们不置银水鼓, 不使用弓箭, 不卜猪胛骨, 不筑金银城, 不知推戴明君贤臣, 不背杉签筒, 不拿樱法扇, 不戴竹法笠, 不写汉地纸.不磨汉区墨, 不佩天然铃, 既不作斋也不祭祖, 驱鬼鬼不散, 祈福福不至, 治病治不好, 不学高明毕, 所以后来尼能人就衰败无闻了。接着实勺来作八代毕, 其谱系为:俄曲—说尼—说俄—俄者—而余—勒吉—马都—都史。先是心灵又多知, 后来又因心不灵知不多, 祈福福不至, 治病治不好, 不学高明毕, 所以后来尼能就衰败无闻了。接着格俄人作了九代毕, 它的谱系为:合乌衣—衣俄布—布俄若—若乌兹—兹乌几—几乌斯—斯木页—页次次—次波波。因与白发黄牙人开亲, 心不灵知也少, 祈福治病都不成, 又衰败无闻了。然后慕弥人又来接着毕, 慕弥人作了十代毕, 慕弥的谱系是:慕弥衣—衣乌鲁—鲁衣觉—觉衣子—子阿普—普俄乌—乌米九—九石扎几—扎几迟乌。他们用杨柳插神座, 贪种土地, 祈福治病又不成而衰败无闻了。后来曲补人来作毕摩, 曲补作了二十代毕, 心灵又多知, 制置金银水鼓, 会制造使用弓箭, 用猪胛骨作卜, 建筑金银城, 推戴明君贤臣, 背负杉签筒, 头戴着法笠, 手拿着法扇, 用竹签作卡, 取汉地纸来写, 使用汉区墨, 佩戴天然铃, 既作斋又祭祖, 祈福得福, 治病治好, 祈福于苍天, 治病在地上, 第五代人就这样分布出去到了各方。
据毕摩们说:上述提到尼能、实勺、格俄、慕弥作毕都不成功, 只有到曲补世才有些进展 (按:彝族谱系记载中, 有两个曲补, 一个曲补是尾勒曲补, 即上述的第五代人曲补。另一个则是曲涅部落的曲补阿洛) 。接尾勒曲补之后, 就由前文中所说的两个大毕摩来接着作毕, 即木毕史楚和体毕乍穆来作毕, 木毕史楚是“木哈毕”即上界毕摩, 体毕乍穆是“木机毕”即下界毕摩, 他两个的谱系分别是:木乌—斯惹—九洛—拉洛—阿居—惹石—普木—尔地—日以—木措—阿主—干甘—说主—说洛—瓦曲—木乌—机儿—洛洛—格相—勒粗—木尼—木毕吏楚, 他在太空上作日月之毕。那时白天出六个太阳, 晚上出七个月亮, 他用金银来插神技, 麂獐来作牺牲, 野鸡来作供品, 天鹅来作卜。就是说, 木毕史楚作毕时不以家禽家畜来作牺牲。后来地下的体毕乍穆来作毕, 他的谱系是:达俄—色惹—线大—线合—阿确—勒惹—达布—斯古—洛古—克木—德播—瓦竹—挖干—木体—木牛—体毕—乍穆。他反驳了木毕史楚的作法。体毕乍穆在地上人间行毕时认为:应该用牛羊作牲, 猪鸡作供品, 用鸡骨作卡, 用杉柳插枝, 不然的话, 父辈能办到, 子辈不能办得到。从此以后, 作毕的方法按体毕乍穆的建议来做。
从木毕史楚和体毕乍穆接下来就是人世间开始作毕。先是曲涅曲补阿洛当毕摩。据《颂毕祖经》之记载, 曲涅曲补作了七代毕摩后, 传合祖—哈乌—跌列—阿列干拉马—阿耶—阿木—地失—尔尼—拉曲—石衣—比祖—阿作—群则—居妈—海阿—牛牛—合乌土—木马—日窝—列乌—阿次—阿色—阿海—阿都—尔普。阿都尔普氏是一个很著名的毕摩。据经书记载和民间传说, 阿都尔普头上栖鸦雀, 耳中栖蝙蝠, 鼻作耗猪巢, 腋上栖松鼠, 肩栖地麻雀, 背上住着龙, 上唇有公龙;下唇有母龙, 舌头戏龙仔, 为神圣的毕摩。现在的曲涅系毕摩都是从阿都尔普氏繁衍下来的。
5、来自《勒俄特依》的述说
在《勒俄特依》兹的住地一章中说到:幺子谷敏啊, 要为超度母亲的亡灵, 托人请毕摩, 请来提毕扎木, 请来尼毕始祖, 请来阿地学徒, 身背降魔具, 手拿花皮书, 动身来到主人家。白彝毕摩座下方, 黑夜毕摩座上方, 学徒毕摩座中间, 提毕扎木说:要用林中獐子扇骨炙, 要用天空神鹰腿骨插, 要用地下老鼠腿骨插, 神枝要用金银做, 捉来鹿子做祭品, 捉来獐子做祭品, 捉来雄鸡做祭品, 捉来锦鸡做祭品, 拨棵松树头上转。尼毕始祖说:家中绵羊扇骨拿来炙, 檐下家鸡腿骨拿来插, 柏松树枝做神枝, 捉来小猪做祭品, 捉来小鸡做祭品, 红枣树做祖灵身, 竹根拨来头上转, 若不是这样, 子辈办得到, 孙辈一定办不到。尼毕始祖做祭师, 念经又超度, 祖灵挂家中。
6、自《中国彝史文献追考》的述说
《布摩根源》 (布摩为毕摩) 一章, 追溯毕摩形成的历史, 由布博氏传下了十个毕摩学派。作为参政议政, 掌握传播彝族文化, 又主持祭祀的毕摩, 为彝族文化的发展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在遥远的哎哺时代, 他们就“制竹棍作笔”, 写“上千类”和“无数的"知识见闻。因此书中提到“有布摩就有字, 有布摩就有书, 有布摩就有文, 有布摩就有史。”
7、有关阿苏拉者史传
阿苏拉则为彝族毕摩宗师之一, 是今四川美姑县洪湾村人。其儿拉则格粗为他的第一代传人, 但拉则格粗早逝, 因此, 阿苏拉则将其女拉则史色收为徒, 拉则史色出嫁后, 将毕传给其夫毕格伍子系勒乌阿则, 而她却没有继续行毕, 她可算彝史上唯一的女毕摩。至此后彝毕摩只传男不传女。据调查, 从阿苏拉则至今有33代, 以每代25年算, 阿苏拉则应是宋末元初人, 阿苏拉者逝世后, 其金法铃流失深山。于1988年在美姑附近找到, 现收藏于美姑文化馆。
8、自汉文记载的各种典籍
(1) 《华阳国志·雨中志》说:“夷中有多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 谓之耆老, 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 谓之夷经”。 (2) 《蛮书》:“东樊乌蛮大部落则有大鬼主, 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鬼巫, 相信制用。今南人言论, 虽学者亦半引夷经。” (3) 《宋史·黎利诸蛮传》说:“夷俗尚鬼, 谓主祭者曰鬼主。” (4) 明人刘文征《滇志·爨蛮》云:“有夷经, 皆爨字, 状类蝌蚪, 精者知天象, 断阴阳”。 (5) 《西南夷传》“冉马龙夷者, 武帝所开。无鼎六年以为汶山郡。至地节三年, 夷人以立郡赋重, 宣帝乃省并蜀郡为北部都尉。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其侯五颇知文书, 而法严重。” (6) 杜锦《爨人间畸论》曰:“唐时马龙为东爨纳垢部, 其裔有阿畸者, 能祭日辰, 占星象, 预期知风时, 未事识灾样, 作爨书, 剧号曰韪, 字母一千八百四十, 三年始成, 可以究天道, 可以定人事……彝之能习是书而为人祈禳者, 加以尊礼, 谓之毕慕。” (7) 《史记·龟策列传》记载:“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 兴动事业, 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 不可记己, 自三代之兴, 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 百谷之筮谷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与卜筮, 断以蓍龟, 不易道也。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争, 亦有决疑之卜, 或以金石, 或以草木, 国俗不同, 然可以战伐之攻击, 推兵求胜, 各胜其神, 以知来事”。 (8) 《史记·正义》载:“鸡卜法, 用鸡一狗一, 生, 视原讫, 即杀鸡狗煮熟又祭, 独其鸡两股骨, 上自有孔裂, 似人物形则吉, 不足则凶。今岭南犹行此法”。 (9) 晋《华阳国志》记载:“夷人大种曰昆, 小种曰叟……议, 论好譬喻物, 谓之夷经, 今南人言论, 是学者也半引夷经”。
从上面八个方面所说, 彝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可追溯到远古伏载氏之前的彝母系氏族社会。其鼎盛期也达政教一体。在《能素恒说》一书中的《祖彦布根源》一章里, 叙述了彝族历史上“祖摩布” (兹、莫、毕) 三位一体的这种政治制度到恒投时代已经充分完善。《能素恒说》中所叙述的米靡氏的“祖摩布”绝嗣而由窦朵氏继承, 反映了古代彝族社会政权更替中毕摩较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二、通神灵的毕摩
(一) 毕和毕摩
“毕”[PI33], 是彝族宗教的核心, 毕的目的是求平安, 求发展。毕的形式很多, [NI33MU33CO33PI33] (超度祖灵) [033K33ngu21] (保生命) 、[NI55CI33ZI21] (驱魔) 、[C033NA33NGU21] (治疾病) 等。有了“毕”才出现“毕摩”, “毕摩”中的摩[mo21], 彝语义为“大”。“毕摩”在彝人的观念中有通鬼神, 知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懂经书、会占卜、祭祀祖先、驱魔、通经典的特别的人之内涵。“毕摩”在云、贵、川各地各种汉语典籍中有不同的写读, 如:毕莫、耆老、毕母、毕布、毕摩等, 这些均属各地彝语汉语彝音转写。
(二) 毕摩的流派
毕摩分为两种:正统毕摩和非正统毕摩, 即世代毕摩和别传毕摩, 也就是世代祖传的世袭毕摩和半路出家的非世袭毕摩。怎么区分这两种毕摩呢?从历史上看, 凉山主要有三大毕摩派系, 即:阿苏拉则系 (属曲涅部落) , 阿克俄伙系和阿格说主系 (属古候部落) 。由这三个系衍生下来的毕摩都是正统毕摩。并且从这三个系衍生下来的支系大部分是黑彝。而另一些白彝家支也作毕, 虽不是这三者的后代, 因《颂毕祖经》里有他们的联贯性的谱系记载, 其作毕的历史较长, 所以他们也算是正统毕摩。除以上两种情况的毕摩, 其余都属于半路出家的, 为非正统毕摩。凉山地区现有正统毕摩五个大的流派, 加半路出家, 但基本上可以算正统派的共七个派, 这七个流派分别是: (1) 属阿苏拉则系的衣勒三子: (2) 阿苏拉则系的吉里八子; (3) 耶古苏布派; (4) 阿孜五子派: (5) 古候部落发展出来的勒主三子派: (6) 由别家传授的毕格五子派: (7) 由后来的拉则之女史色传授的毕格五子派, 可看作是从阿苏拉则系中分出来的一个派, 属古候部落。 (6) 和 (7) 两大派系虽是半路出家, 但历史较长, 其毕摩谱系一直不断, 可以算是正统派。
1、衣勒三子的源流
衣勒三子是大支系的名称, 统称为“阿尔家”。自曲涅曲补氏下传26代至阿都尔普吉米乌阿阿尔。此即为阿尔家名称之所出。自阿尔传四代就到了有名的阿苏拉则世, 这位阿尔家的毕摩在当时和后世都非常闻名, 是大小凉山彝族都知道的毕摩。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也很多。从拉则传下的子孙分为许多家支, 这些家支分布在全凉山, 据调查现在大部分毕摩手中的经书都是从阿苏拉则传下来的。拉则有一男一女, 晚年定居在美姑县龙门乡火窝村, 在火窝住了六代 (即拉则—格粗—格衣—格果—阿孜—依勒) 后, 从火窝迁到美姑县新桥乡和典补乡之间居住, 而后依勒生了三个儿子:长子为依勒变孜;次子为依勒车孜;三子为依勒吉皮。到此世的依勒三子因故举行了分家仪式而互相开亲通婚, 据说他们分家时, 也分了拉则遗留的毕摩法器 (具) , 长子得了法笠和部分经书:次子得了法铃、法网和部份经书:三子得了签筒、法扇和部份经书。长子依勒变孜支的一部份往尼渣洛河 (现美始县牛牛坝河北部) 一带居住, 另一部份则迁往龙头山下, 仍旧称为阿尔家, 这个家支现在还继续作毕。
次子依勒车孜支, 车孜氏生了四个儿子, 分衍为布子家、磨说家、井曲家、吴其家、吴其曲比家、阿格家等姓氏。现在仍作毕摩的有吴其曲比家、阿格家和个别的井曲家人。
三子依勒吉皮, 其直系后裔分衍为长房幼房两大支:长房称比柯家, 发展为三个小家支, 即:瓦库家、青吉家、阿尔家, 基本上都仍在作毕摩。幼房又分布为底俄家、吉拿家和吉克家。其中作毕摩的有个别吉拿家的人和吉克家人。
从整个阿尔大家族来看, 现在作毕摩的主要是吴其曲比、吉克七子、吉波阿尔、补孜阿格等家支, 个别的井曲家也作毕。其中曲比和吉克两家在凉山毕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吉克家是从依勒吉皮中分出来的, 自称吉克以来到现在已有17代。吴其曲比家由依勒车孜中分出来, 到现在已有16代左右。这两个家支属于白彝。其余皆为黑彝。自阿尔大家支分衍出的九个姓氏中现在仍作毕摩的有6个姓氏。
2、曲涅部落吉尼八子派的源流
吉尼是姓, “吉尼惹黑”就是指吉尼有八个儿子。常说的“日阿拿木吉尼惹海毕” (日阿拿木是地名, 据说在昭觉县日哈乡境内) , 就是指吉尼八子作毕摩之意。从曲涅到吉尼家著名的毕摩动孜为19代。自吉尼代从昭觉日哈迁到美姑甲谷一带居住。吉尼动孜是白彝中最有名的毕摩之一, 据说他是阿苏拉则的得意门生, 一直跟随阿苏拉则学毕。从吉尼动孜衍出的姓氏有惹机家, 勒勒家, 果兵家, 阿约家, 沙古家, 吉木家, 吉牛家, 帕米家, 吉木普依家, 吉日家, 吉依家, 吉摸家, 吉洪家, 吉鲁家, 尼尼家, 阿海家, 让夫家, 吉北家, 吉姑家, 吉入家, 吉尼家, 阿尔家, 阿恩家, 嘎吃家, 麻卡家, 俄木家, 尾机家, 妈家等28个姓氏, 其中有23个姓氏作毕摩。
3、马家毕摩的源流
马家虽属古候部落, 但其作毕传统则属阿苏拉则系。拉则有个著名的才女叫史色, 看上了马家的勒乌阿则, 拉则便将她嫁给了勒乌阿则为妻。因拉则史色常女扮男装随父学毕, 后来将作毕方法传与其夫, 使她的丈夫勒乌阿则成了著名毕摩。此后, 马家便变成了正统毕摩。马家最早居住于金沙江河旁的“格地尔诺” (地名) , 所以经中说:“格地尔诺比格五子毕” (格地尔诺是马家的原始根据地) 。毕格五子是马家之统称, 自比格代生了五个儿子, 后来东迁到玛木甲谷, 在玛木甲谷住了两代后, 又迁到了雷波境内的今黄琅一带居住, 不到三代, 又由于各种原因, 自东向西迁移, 当时有著名人物叫阿约俄普, 俄普世生七个儿子, 从俄普七子迁到阿举勒乌 (今美姑县利木甲谷的北边) 。其中:阿柯支和补陀支聚居在利木甲谷北部, 那时马家各支超度送灵时均送往利木甲谷北边的补祖尔库山洞。马家作毕摩是从勒乌阿则代开始的, 至今已传了28代。
4、耶古苏布派的源流
耶古苏布属曲涅部落, 是阿都尔普的后裔, 自阿都尔普到耶古苏布为八代, 属沙马士司的分支。耶古世生四个儿子, 长子为耶古孜吉木克史阿尼, 成为著名土司;次子是耶古耶土阿土布色, 后来成了黑彝;三子是耶古比登阿普尔石, 也成了黑彝;幺子耶古苏布则成为白彝, 为一代大毕摩。耶古四子本来是云南巧家人氏, 后迁到凉山。耶古苏布之子苏布麻恩世生了两个儿子, 长子为麻恩尼耳, 继承祖业作了毕摩, 次子为麻恩都拉也作毕摩。这两大支系遍布全凉山, 不论住在什么地方都是正统毕摩。这又是个支系很多, 人口很多, 毕摩也很多的大家族, 统称为沙马曲比家。从耶古书布开始作毕摩直到现在已有28代的历史。
5、渣毕阿依派的源流
渣毕阿依是今帕产七子的始祖, 是从古候部落分衍出来的一个大家族, 属独立发展出来的一个正统毕摩流派, 故云:“孜孜普乌渣毕阿依毕”。 (孜孜普乌是地名, 在云南省境内) 。
自古候到渣毕世共13代人, 由渣毕世从云南迁到美姑洪溪的粗火觉, 在粗火觉居住四代后迁到美姑县柳洪区瓦古乡和东七乡居住。自古候部落独立发展出的正统毕摩流派, 就仅有这个了, 其经书和作毕礼仪与曲涅系的毕摩有一定差异。按近代的说法, 这个流派称作“合波娘池阿勒主毕”, 在勒主世生了三个儿子。长子为勒主勒恪—相火—布典 (有七个儿子) :次子为勒主勒恩, 据说这支迁到云南、贵州一带;三子为勒主拿玛, 住在美姑的就数拿玛这个支系最多, 作毕摩的也是这支。从勒主三子分衍出四个姓氏, 即为:迪家、阿址家、切吉家、沙马家, 其中迪姓最多, 分布于凉山各县。从渣毕代开始作毕摩到现在已有25代历史。这个家族的四个姓氏中, 作毕摩的有三个姓。
6、阿孜五子派的源流
阿孜五子属曲涅部落, 称为“九土木古阿孜惹恩毕”①, 也属于正统的毕摩派别。从曲涅曲补下传18代到阿孜世生了五个儿子, 即阿孜布约、阿孜布渣、阿孜布尾、阿孜布曲和阿孜布日五弟兄, 在昭通居住两代后, 他们五弟兄各奔东西, 阿孜布约和阿孜布日两兄弟先迁到金阳再到昭觉, 最后才到美姑定居。阿孜布曲幸从昭通到永善到雷波黄琅到马湖最后到汶水一带。阿孜布渣和阿孜布尾在贵州、楚雄、巧家、宁南、普格、西昌一带居住。阿孜布约支和阿孜布日支在美姑己居住了18代左右, 现共有19个姓氏, 即:阿都、曲比、波摸、鲁七、解麻、吉比、普古、阿依、拉必、吉牛、吉沙、说曲、吉拉、沙马、吉尔、阿孜、依比、洛莫、吉女等姓。这个家族中作毕摩的主要以古尔曲比、阿都、阿依等支系为主, 这几个支系在整个家支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7、古树惹尼派的源流
“古树”是姓名, “惹尼”指两个儿子。按毕摩们的说法称为“恩尔波西古树惹尼毕” (恩尔波西是地名) 。这个支系属于曲涅部落。很多人说这个家族是非正统毕摩, 因为其祖先不是毕摩, 而是“苏尼”, 后来才中途学习作毕而成为毕摩。这个家族的毕摩吉几哈惹也说, 他家原来不作毕, 只作苏尼, 到吉洛、吉几世才开始作毕摩, 到现在还只有9代的历史。在这之前他们主要是作苏尼活动, 后来作毕摩和作苏尼的都有存在。但是, 这个家族中曾有个著名的大毕摩吉几尔普。并且这个家族的毕摩大都作高层次的超度送灵仪式, 经书也比较齐全, 其毕摩的谱系也写进了《颂毕祖经》里, 因此可以算正统毕摩。
这个家族先是从阿几吉觉土目中分出来的。从分出到现在还只有16代左右, 但现在又分衍出了很多姓氏。从古树世分为两支, 一支为勒波八子;另一支为阿余七子。从这两支又分为现今的15个姓氏即吉觉家、吉卡家、吉几家、阿约家、吉瓦家、罗汉家、约七家、吉合家、阿余家、惹格家、吉各家、千萨家、吉妞家、吉说家、阿苏家等。从曲涅世至今约40多代。在整个家族的15个姓氏中, 现在作毕摩的有8个姓氏。
8、孜毕简介
“孜毕”即所谓的非正统毕摩。他们作毕既非祖传, 《颂毕祖经》中也没有他们的谱系记载, 是半路出家拜师学毕的毕摩。这种毕摩一般不能作超度送灵活动, 只能作些一般性的法事。这类毕摩在凉山也不少。据孜毕的一位代表吉沙洛且的不完全统计:凉山美姑共有29个姓氏作孜毕。这些支系为:吉沙家、吉吉家、阿牛家、吉洛家、阿自家、洛别家、勒格家、舍则家、阿核家、拿儿家、阿支家、阿余家、沙马家 (不是沙马曲比) 、日马黑家、俄主家、额其家、勒则家、瓦西家、吾尔家、阿体家、吉作家、说日家、家四家、阿西家、解古家:吉尔家、机日家、阿鲁家、来于家等。有些孜毕尽管知识超过了一些正统的毕摩, 但个人的社会地位还是比正统毕摩差得多。因此他们的经书是从正统毕摩处抄来的, 并且他们的情况是上一代虽有一两个做毕摩, 下一代却不一定也就接着作毕摩, 他想行毕就毕, 不想行毕就不毕, 没有严格的制度, 不象正统毕摩一样必须继承作毕的传统。这里特别说明的一点是, 不能把“孜毕"与凶性毕摩混为一谈,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孜毕”可以做凶性法事, 但凶性毕摩却不一定是“孜毕”。很多做高层次凶性法事的凶性毕摩都是很正统的毕摩世家, 其知识层次也非一般的孜毕可及。所以, 要把“孜毕”和凶性毕摩区别开来。
从以上八个流派的阐述可见, 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历史悠久, 毕摩家族繁多, 但毕摩的任务和作用, 毕摩的内容和形式大体都相同。在《毕摩的来源和普系》中讲道:在远古石之石得、略尼、社社、格俄、莫木时代, 毕摩没有经过高山的马尼竹松林, 没有拿马尾松做成的神签筒, 没有经过高山的竹林, 没有拿竹做的神扇, 没有笔和墨, 无经书可凭。因此治病病不愈, 祭祖不显灵, 人类不发展。而到了邛补时代, 有了各种法具和经书, 治病病就愈, 祭祖就显灵, 人类大繁衍。因此, 在彝人理念中, 毕摩是仅次于祖先而受到敬仰的人。如果说祖灵是具有一定神性的人神, 那么, 毕摩便是具有一定神性的神人。对毕摩而言, 他们具有的神性, 并非空洞的经书和言辞, 而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他们具有能与作为客体的神相通的能力, 能让神给予作为主体的人以祸福;能与看不见而存在的祖先神打交道。在彝人看来, 行毕后, 家人的繁荣、平安与否, 关键在于毕摩, 因此, 毕摩在彝族社会中显有崇高的声誉, 受到极大的尊敬。
三、具有巫术能力的苏尼
苏尼和毕摩都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层次, 他们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但在驱邪、治病这个方面尽管手段和内容不一样, 但形式和目的是一致的。苏尼和毕摩都是彝族历史上两种相似而相近的治病救人, 求保平安的人。就如道光《大定县志》说:“夷语谓巫为补, 最尊贵, 丧祭用之, 父子相继, 其先蛮夷君长突穆为大巫……虽由学习、亦各承受于祖先……饮食务净, 以感神明。又别类巫曰苏额, 不尊重专师治病。”这里的“补”就是“毕”, “毕”即“毕摩”。“大巫”实为其他史志中称的“大鬼主”, 是彝族“巫酋一体”时代的最高权威。苏尼“专师治病”, 实为“巫术治病”。毕摩和苏尼虽然都是彝族社会中巫文化的实行者, 但毕摩的地位、能力、认同程序都远远高过苏尼。在彝族社会中, 提到苏尼人们就会联想到和鬼打交道的, 打鼓的, 能舞蹈的人。在宗教活动中, 毕摩做的部分有些苏尼也在做, 但毕摩做的有些部分苏尼是无法做到的。我们已知毕摩是传承的, 而苏尼呢?苏尼的形成已有传承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祖辈有苏尼氏家, 后辈也必有一人做苏尼。但是根本的是靠祖先的安排或靠个人命运。如果一个人要成为苏尼, 那么他首先就有胡言乱语的神经现象, 浑身有麻木不仁之感, 但不知道也说不出身体的什么部位有病, 软弱无力, 精神萎靡不振, 苍白憔悴, 神智恍惚, 常说梦话, 而梦话对象都是已故之人。听见其他苏尼在附近行“尼”时, 全身心会不由自主的发抖, 并时而舞蹈, 时而诵唱, 时而述说鬼神的行踪等。喝了酒或嗅到酒气后, 慢慢地用身抖动, 吟唱舞蹈。前面所述这些症状的出现, 彝人均认为此人已被“俄散”附身, 被神灵看重。因此, 家人就请“毕摩”作法, 举行一仪式叫“俄散特格”, 并给他制一套羊皮鼓为主的“苏尼”法器。当他获得了“苏尼”的“资格”后, 也就具备了做“苏尼”的技能。
苏尼和毕摩在彝族社会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两类人。但在为人治病、保人平安这方面出发点是一致的。苏尼和毕摩都是彝族宗教文化中两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彝人的理念中有互补性和依存性。彝人常把毕摩和苏尼联想于一体。毕摩和苏尼治病主要是通过吃中草药、推拿按摩、药蒸等方法。在彝族社区由于观念落后, 经济困难, 彝人常找毕摩、苏尼治病。
参考文献
[1]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读 (第二卷) [C].p.720一721.
[2]尼牡概论[M].p.2.
注释
① (“九土”指云南“昭通”;“木古”指中心;“阿孜”是姓名;“惹恩”指五个儿子。所以这句话就是指昭通地方居住的阿孜五子作毕之意)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2期第第63-68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