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蕊: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布摩班教学情况调查

社会经济 2025-05-05 作者:熊蕊 8


      布摩,又称“毕摩”,是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彝族优秀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彝族布摩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探索民族史、地方史、彝族文化渊源和其它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亦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渗入,彝族布摩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一是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二十世纪初,基督教进入乌蒙山区之后,彝族群众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彝族同胞逐渐放弃了自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开始该信基督教。如现在在威宁县板底乡、赫章县珠市乡等一些彝族聚居乡镇,很多群众都信仰基督教,这些地区传统的布摩文化逐渐走入低谷。

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彝族文化遭到四人帮的反对和禁止,彝族文化被视为“封资修”的东西而加以禁止使用,作为彝族文化传承人的布摩也被打成牛鬼蛇神而遭到批斗,经书被烧毁,宗教活动也受到了限制,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破坏,彝族文化的传承人布摩更是越来越少。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提出,发展民族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成了各级政府发展文化的的重点。成立一所彝文双语学校,开设布摩班,挽救濒危的布摩文化,对彝族专家学者来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这种背景下,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便应运而生。

一、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成立的意义

据介绍,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贵州省彝学会会长禄文斌先生还在担任毕节地委书记之时,就多次提到要建一所布摩学校,对彝族文化进行抢救式地利用和挖掘,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彝族文化人才。另外,出身于布摩世家的彝文专家王子国先生,也曾多次提出要举办布摩班。

如果禄文斌和王子国两位同志是布摩班的倡导人,禄绍康同志则是筹建布摩班这一想法的实施者。禄绍康同志是原毕节地区人大工委主任,现任毕节市彝学会会长,为了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的创办,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学校选址到资金筹备,费劲心思,除了四处找人拉赞助之外,他还拿出了全家人的积蓄30多万元投入到双语学校的资金筹备中。经历了几年的奔波,总投资140万的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学校终于于2012年2月23日正式开班。

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是一所个人出资兴办,面向社会招生的民办教育机构。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要求合理回报,属于公益性组织。学校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学理念,根据国家提出的“救书、救人、救学科”的精神,重点培养彝文古籍人才。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的创办,对于传承和保护彝族传统文化,促进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彝文学校布摩班教学情况

近日,笔者曾专门到过彝文学校对布摩班师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由于访谈时间较短,一些细节上的信息未能深入了解,在此只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学校概况

根据学校创办者禄绍康同志介绍,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为中等职业学校,以“方言旅游”为专业,将设置布摩、文字、语言、艺术(含歌、舞)、乐器、主持、实用技术、生产管理、经营理念、酒店服务、景区导游等十一个专业课程;开设66个班以上,招生3300人以上,教职工300余人,计划建成运行3至5年后提升为大专至本科学校。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将要建设5万平方左右的校区,学校运行5年后将扩建成10万平方以上的校区。由于开学伊始,学校校舍尚未建成,办公和教学地点暂设在威宁自治县工会办公楼,第一批招生也只招收一个布摩班,学制三年。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布摩班现有教师一间,办公室一个,教师宿舍三间,学生宿舍5间共30个床位,有食堂一个,厨师2人。布摩班所有学生均免收书学费,师生在校期间食宿费用亦从学校开办资金中开支。

(二)师资情况

布摩班现在有三位专职任课教师,这三位老师均出生于布摩世家,为毕节市内资历较深的老布摩,其中有两位曾在民委部门从事彝文古籍翻译整理工作。三位老师的情况介绍如下:

安朝文:威宁县龙街镇人,1963年生,中师函授学历,出身布摩世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学习彝文,83年参加过毕节地区民委组织的彝文师训班,84年至85年参加了毕节地区民委组织的布摩读书班。因其精通彝文古籍和彝族历史文化,曾被聘请到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工作,86年聘请到威宁县民委古籍办,工作半年后回家务农直到1994年。务农的7年中,在家开办彝文私塾,培训学员数十人,其中有部分女学员。1986年,禄绍康同志任威宁县长之时,龙街镇中心村小学开设彝文课,安朝文当了代课教师,教授彝文。龙街镇中心村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均开设彝文课程,彝文教学坚持到2000年,后因“普六”压力,被迫中止,让位于“主课”。 在1993年——1999年间,由于毕节师范学校开办了双语班,安老师就利用寒暑假时间辅导周围准备报考双语班的彝族学生。1997年,安朝文转正为公办教师。2012年,因彝文学校创办,借调到威宁县民宗局,聘用为彝文学校教师。

禄应贵:威宁县云贵乡人,1965年生,威宁县方井中学(现龙街中学)初中毕业,出身布摩世家。82年跟随父亲学做布摩,86年曾利用马街村苏家岩脚村房开设彝文班,教授彝文,学员有20人左右,每年有报酬360元,坚持两年后,因经费欠缺,学员涣散,彝文班停办。之后在老家做布摩,2012年聘为彝文学校教师。

王秀平:赫章县财神镇人,1947年生,出身布摩世家,曾当民办教师15年,83年聘用到赫章县民委翻译组(现古籍办)工作至今,一直未转正。2012年被聘为彝文学校教师。

(三)学生情况

布摩班现有学生26人,分别来自威宁、赫章、纳雍、大方、七星关区。其中威宁17人,赫章6人,纳雍、大方、七星关各1人。学生中年龄最大的有35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26人中一人上过一年大专、一人高中毕业、三人小学毕业,其余21人均为初中水平(其中有部分未毕业)。这26名学生中有16人出身于布摩世家或祖上有人做布摩。详见下表:

布摩班学生信息表

姓名

生源地

年龄

汉语文教育情况

布摩传承情况

彝语文情况


吴金才

威宁县猴场镇

21岁

初三毕业

出身布摩世家,布摩传至爷爷一辈

彝语熟练,从小跟爷爷学习彝文

罗招亮

赫章县雉街乡

16岁

初三毕业


彝语熟练

禄  平

威宁县龙街镇

18岁

上到初二

祖上为布摩,已失传

彝语熟练

张  勇

威宁县黑石头镇

26岁

高中毕业

祖上为布摩,已失传

彝语熟练

龙荣贵

赫章县珠市乡

18岁

初三毕业


彝语熟练

龙朝义

赫章县珠市乡

14岁

小学毕业


彝语熟练

田荣美

威宁县龙场镇

21岁

初三毕业

出身布摩世家,布摩传至爷爷一辈

彝语熟练

陈召杰

赫章县雉街乡

19岁

初三毕业

出身布摩世家,叔叔为布摩

彝语熟练

禄登平

威宁县云贵乡

16岁

初三毕业

出身布摩世家,传至父亲一辈(父亲为彝文学校教师禄应贵)

彝语熟练,有彝文基础

陈  雄

威宁县观风海镇

20岁

小学毕业


彝语熟练

禄登银

威宁县云贵乡

27岁

上到初一

出身布摩世家,叔叔为布摩

彝语熟练,兼懂苗语,有彝文基础

安  勇

威宁县龙街镇

22岁

初三毕业

出身布摩世家,布摩传至父亲一辈

彝语熟练

禄丹意

威宁县双龙乡

18岁

初三毕业

出身布摩世家,布摩传至曾祖父一辈

彝语熟练

 

田荣奎

威宁县龙场镇

20岁

初三毕业

出身布摩世家,爷爷还在做布摩

彝语熟练

陈德军

大方县响水乡

33岁

初三毕业

出身布摩世家,父辈亦在做布摩

彝语熟悉,有彝文基础

王志龙

赫章县河镇乡

15岁

上到初一

出身布摩世家,布摩传至爷爷一辈

彝语熟练

陆志尧

威宁县哈喇河乡

18岁

上到初三第一学期


彝语熟练

陆国民

威宁县哈喇河乡

27岁

小学毕业


彝语熟练,有彝文基础

禄发全

威宁哈喇河乡

19岁

上到初三第一学期

出身布摩世家,布摩传至曾祖父一辈

彝语熟练

王高飞

赫章县河镇乡

14岁

上到初一

出身布摩世家,布摩传至爷爷一辈

彝语不太熟

范铁诚

七星关区大屯乡

22岁

初三毕业


彝语熟练,有彝文基础

陈友一

纳雍县新房乡

30岁

初三毕业


彝语熟练,有彝文基础

石良忠

威宁县新发乡

35岁

初三毕业

爷爷、外公均是布摩

彝语熟练,20多岁学做布摩,先后跟爷爷、外公学习,后又跟过水城布摩杨世良,在民间做过法事

陈应明

威宁县板底乡

20岁

上过大专一年


彝语熟练

唐德云

威宁县二塘镇

18岁

上到初二

出身布摩世家,布摩传至父亲一辈

彝语熟练

陈  朋

威宁县观风海镇

28岁

上到初三


彝语熟练,有彝文基础


(四)教学情况

布摩班实行三年学制,第一年不放暑假,寒假提前,每周上课五天半,周一至周五每天7节课,上午3节,下午3节、晚上自习1节,周六上午3节,下午和周日休息。2013年起,按市教育局规定同其他中等学校一起统一开学、放假和作息时间。布摩班由安朝文担任班主任,安朝文、禄应贵、王秀平三位老师轮流授课。目前,还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使用《指路经》《献酒经》等传统经书进行教学。据安朝文介绍,学生普遍进步较快,部分较长的经书已经能够通读。

三、布摩班前景思考

布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人,是掌握彝族文字和彝族各类典籍文献的文化人,是对彝族文化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功臣。近半个世纪以来,布摩数量急剧减少,布摩文化陷入濒危境地,抢救和保护已刻不容缓,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彝族领导和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十分重视,并在抢救布摩文化和培养彝文人才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从80年代开始至今,曾开办过彝文师训班、布摩读书班、民族语文编译培训班、毕节师范双语班、贵阳春风学校彝文研修班、毕节学院双语班等,培养了不少彝文人才,2009年,毕节地区彝学会还在毕节开办了布摩文化培训班,但以培养布摩为宗旨的系统培训,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布摩班尚属首次。布摩班学生基本上都彝语熟练,且部分已有彝文基础,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基本上可以达到传统布摩父子相传、师徒相传的效果,可以正式出师成为真正的布摩。

开办布摩班,在彝族文化史上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可以让传承堪忧的布摩文化后继有人,但真要让布摩文化能代代相传,彝族上层人士的有识之士还有很多事需要做。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给布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条件和土壤,为布摩发挥才能提供舞台。正如禄绍康同志在彝文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说,现在许多许多彝族人的宗教活动都不请布摩,而是请汉族的道士。当今社会,布摩文化自然传承的生态环境已经越来越脆弱,这就需要彝族精英人士带头,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宗教活动中,都请布摩主持,并且尊重布摩,尊重布摩文化,提高布摩在当今彝族社会中地位。精英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有广大彝族精英人士和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布摩文化的复兴才能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威宁县委组织部)


分享 举报
李晓旋: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彝汉合璧碑研究
« 上一篇 2025-04-30
祭水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下一篇 » 2025-05-07

文章评论